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己的购物清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自己的购物清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购物之前该不该列一张购物清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你需要购买的东西居多,可以自己写一张纸条,列一个需要采购的商品。这样去超市购买或者去其他地方购买,就不搞忘了。当然如果你是网购的话,只需要把需要的加入购物车,或者收藏起来,下次打开就不会忘记买什么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如果需要购买的物品很多,列出清单,逐一购买,不容易忘记。我觉得购物前列单子,更能帮助理清思路,刚需商品必须购买,享受型***型商品适当购买,可以帮助大家理性消费吧。
家庭必需品囤货清单?
现阶段是后疫情时代,全面放开,身边无数羊们,而我们这样还未羊之人,为了安全起见尽量少出门。那家庭必需品囤货可久多了:
必备药品:退烧药,感冒药,有基础病的常用药,创口贴(冬天冻皮肤总是无缘无故有伤口),补充维C片
生活必需品囤货主要是常用品,可以有餐巾纸、卫生纸、香皂、沐浴露、洗发水、牙膏、牙刷、粮食、食用油、盐、糖、调味料、矿泉水、方便面、挂面、酱菜、保障自己身体健康的相关药品,喜欢喝酒的人可以囤上几箱黄酒或白酒包括若干现金等等以备不时之需急用的东西。
屯粮购物必买清单?
如果只是家里面生活上面一般储存的食物的话,我建议囤一些米面,食用油之类的赖储存一点的食物。
我这边列举一下,我家里面会储存哪些食物?
1.米和面,是我们主要的主食,而且储存时间长,
2食用油,调味品比如油盐酱醋,生抽,酱油等,都是耐储存食物。
3风干类食物,比如咸肉,香肠,红枣,香菇,木耳等等
3午餐肉,鱼肉等一系列的罐头,也都是可长期储存的。
4冰箱冷冻室内也可以储存一些包子,水饺,馄饨之类这类食物,储存时间短一些。
能否晒一晒大家疫情期间的购物清单?
基本都是网上购物[捂脸]自己在头条认识个朋友,下载个优惠***平台,买东西超便宜,我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孩子学习用品全部网购,习惯了。买的东西太多了,简单晒一下吧。
疫情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宅家36天,这些天,我们养成了有史以来最健康的生活习惯,所以购物清单相对来说十分重复,除了米、面、粮、油和蔬菜之外,最多的是水果(我家几年都吃不了这么多水果,因为喜欢肉食,所以果蔬真的很少吃):
1、猕猴桃(品牌的),六个要50多元,每天全家吃一个,吃一周;后期断货没再买上;
2、每两天买4个,每天早、中各吃一个,一刀切4瓣,三个人一人一次消灭掉一瓣,这样一天吃两个,阿克苏糖心的、山东红富士的都不错;
4、红心火龙果,运动后的主食(水果拼盘);
5、橙子、橘子、丑橘、耙耙柑…有啥买啥,当零食吃,嘴巴寂寞时吃。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食品,就是牛奶,这是新疆人特有的营养食品——巴氏牛奶,西域春巴氏奶,一袋400毫升每袋2.5元,我家两天8袋,确保孩子每天喝两袋,我们再烧个奶茶。补钙的绝佳食物。
以上物品都是社区店拉来啥买啥。
以前两天就喝一瓶或或喝一听的可口可乐、夺命红乌苏啤酒,就买了一次,买回来也是用来炖鸡和羊排用的!
疫情,让家庭生活变得规律、美好,当然也变得健康啦!
酒精4瓶,84消毒液8瓶(500ml)
牛肉十斤,猪肉三斤,香肠一份(大概七斤左右,在双汇肉店装的),鸡肉丸五斤,甜不辣之类的丸子五斤左右,驴肉丸10斤,真空包装驴肉四五包,火腿肠两箱,苹果一箱,梨两箱,香蕉一把,小橘子三十斤(分三次买),红薯20斤(十斤白心,十斤红心),手抓饼25个,各种面包四箱(手撕面包,盼盼软面包,土司面包,夹心软面包),米四十斤,面粉五十斤,油两箱,方便面五箱,奶六箱,鸡蛋70多元,菜、零食就不说了吧……
在乡下跟本不需要购物清单。稍微备些医用的和一些其他喜欢吃的就行了。要吃肉家养鸡,要吃青菜地里种,甚至村里有养猪的,杀一头都卖村里人。禁止外出居家时,还是乡下好。
疫情期间从家里回来拿了好多吃的,鸡蛋,苹果,鸡肉,卤肉等等。回北京居家隔离的十四天大部分带的东西都吃了,还好带的足够多,支撑了整个居家隔离期。隔离之后开始网上订菜,全部都是日常所需,网上订比较方便,减少了去超市过多接触人的风险,给自己带来了便利,就是辛苦了送货师傅,图片中之只是买的一部分,还有好多是在楼下超市买的。还有我觉得有适当的囤货习惯挺好的,疫情期间的日用品大都是自己双十一的囤货,比如卫生纸,卫生巾,洗衣液,洗手液,洗发水,少量口罩,消毒液,消毒纸巾等等真的是发挥了大作用。所以理性囤货还是有好处的。以下是疫情期间部分购买东西截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己的购物清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己的购物清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317taobao.com/post/48654.html